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列表 > 科技成果详细

一种抗污染导电过滤双功能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发明专利

技术成熟度:-

转让方式: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

创新度:

先进度:

技术来源:个人

应用领域:环境治理业

技术领域:资源与环境

发展阶段:研发

了解与分析本科技成果,可查看成果概况并使用以下技术转移数智化应用工具:
专利基本信息
专利名称 一种抗污染导电过滤双功能膜的制备方法
专利状态 公开号 CN201610514054.9
申请号 专利申请日期 2016-07-04
专利授权日期 2016-12-07 专利权届满日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发明人 柳丽芬;高常飞
权利人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污染导电过滤双功能膜的制备方法,属于污水净化与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涉及应用氧化石墨烯原位还原氧化制备二氧化锰催化剂,以导电材料为基底制备导电过滤双功能膜。此方法制备的双功能膜具有显著抗污染性能。本制备方法是采用氧化石墨烯与PVDF掺杂,原位制备廉价高性能二氧化锰催化剂;该功能膜可同时用作MFC阴极和MBR过滤膜,出水优质。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利用该法制备的廉价催化剂导电双功能膜能够显著提高MFC产电量;作为MBR过滤介质可实现连续优质出水;MFC形成的稳定微电场既能够有效控制膜污染,又可协同提高废水有机质电能转化与产电量,实现废水资源高效利用。
成果概况
简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污染导电过滤双功能膜的制备方法,属于污水净化与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涉及应用氧化石墨烯原位还原氧化制备二氧化锰催化剂,以导电材料为基底制备导电过滤双功能膜。此方法制备的双功能膜具有显著抗污染性能。本制备方法是采用氧化石墨烯与PVDF掺杂,原位制备廉价高性能二氧化锰催化剂;该功能膜可同时用作MFC阴极和MBR过滤膜,出水优质。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利用该法制备的廉价催化剂导电双功能膜能够显著提高MFC产电量;作为MBR过滤介质可实现连续优质出水;MFC形成的稳定微电场既能够有效控制膜污染,又可协同提高废水有机质电能转化与产电量,实现废水资源高效利用。

相关资源数据
聚丙烯系列疏水微孔膜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方法通过制备聚丙烯系列疏水微孔膜材料,包括纯聚丙烯疏水微孔膜、聚丙烯/二氧...
应用领域: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耦合熔融结晶制备高纯联苯的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从煤焦油回收洗油减压精馏后的富集联苯馏分制备高纯度联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液态...
应用领域: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海洋牌盐藻蓝莓软胶囊
视疲劳,是一种眼科常见病,由于人们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加班熬夜等不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患视疲劳的人越来...
应用领域: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污泥或微藻等生物质热解制油
污泥或微藻等生物质热解制油:污泥或微藻热化学转化过程的产油主要机理是脂肪族化合物的分解和蛋白质肽键的...
应用领域:环境治理业
基于酸粥的高抗氧化和降胆固醇活性益生菌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酸粥的高抗氧化和降胆固醇活性益生菌及应用,菌种名称为SZ8,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
应用领域: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特种废水生态型混凝一级强化预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课题组经过近七年的科学研究,成功开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无毒生态型的...
应用领域:环境治理业
低价煤制备功能性碳材料以及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
低价煤制备功能性碳材料,是以山西省丰富的低阶煤为原料,制备可以用于盐碱地改良的功能性碳材料,该产品具...
领域:现代农业
分子诊断原料产业化
鉴于下游合作客户新冠核酸检测产品即将获证(且自有医检所),以及另外一家北京A股上市分子诊断项目落地,...
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针对重金属复合、有机物及高氟化物污染土壤的防治技术
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土壤、水体重金属、有机物污染防治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全国21个省份,...
领域:现代农业
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团队成员紧紧围绕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高产栽培、植物保护、农业机械、食品加工、产业化服务等方...
领域:现代农业
抗肝纤维化靶向药制剂
一、肝纤维化潜在的大市场: 1、45%的人类死亡事件与器官纤维化疾病有关; 2、抗器官纤维化药物仍是...
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微生物组技术高效降解农林固废研发生物菌肥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如秸秆、果木剪枝、畜禽粪便等,这些废弃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
领域:现代农业
微生物 砷新机制助力 污染农田绿色修复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水稻根际真核类微生物应对稻田砷毒害的新机制。研究团队发现了源自棘孢木霉的一种新型金属结合蛋白TaGlo1,该蛋白具有更强的亚砷酸盐和还原态一甲基砷结合能力和稳定性,能提高微生物抵 环境砷胁迫的能力,从而缓解稻田土壤中砷对微生物及水稻生长的毒害。此外,该蛋白编码基因在稻田土壤中广泛分布,且随着土壤砷含量增加其表达量上升。这项研究有助于今后通过生物工程菌构建等方式开展砷 污染农田的绿色修复。
发表时间: 2024-04-07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首个红树林 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团体标准发布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红树林 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标准化问题。针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近年来面临的 污染威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了首个红树林 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该规程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规定了红树林修复的原则、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要求。这一标准的制定将有助于指导红树林生态修复实践,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红树林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参与编制的单位还包括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
发表时间: 2023-03-31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贵州铜仁汞 污染土壤对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影响,特别是如何通过水稻食物链向人体传输汞的问题。研究团队通过试验发现,在土壤中添加纳米活性炭能有效降低水稻籽粒中的汞含量至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下。纳米活性炭的添加还能改变土壤中硫和汞的形态,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阻断汞在水稻中的富集。这一研究成果为利用纳米活性炭修复汞 污染区水稻田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为当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策略。
发表时间: 2020-03-06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Baidu
map